龙8 - long8 (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2012年水泥市场研判:市场仍在探底 但下行空间不大

发布日期:2012-07-10
——刘作毅谈2012年市场
更新日期:2012-7-9   来源:数字水泥网
    核心提示:此前在经济快速启动中迅猛积累的巨大产能,或将成为水泥产业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发展的痛处所在,尤其是在需求节奏放缓中更显突出。然而今年5月中开始,从2万亿,到各省力保投资,再到央行降息,对价格一路下滑中苦苦坚守的水泥产业似乎带来了一线曙光。水泥产业到底何时筑底回归?水泥大企业在新形势发展中又是如何走向?就此,资本市场和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进行了对话。他认为当前水泥市场仍在探底过程中,但下行空间不大,而市场低位运行并不是一件坏事,是产业又一次重新思考、总结、发展的契机,水泥企业在发展中“登高望远”、“稳中求变”。
    此前在经济快速启动中迅猛积累的巨大产能,或将成为水泥产业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发展的痛处所在,尤其是在需求节奏放缓中更显突出。然而今年5月中开始,从2万亿,到各省力保投资,再到央行降息,对价格一路下滑中苦苦坚守的水泥产业似乎带来了一线曙光。水泥产业到底何时筑底回归?水泥大企业在新形势发展中又是如何走向?就此,资本市场和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进行了对话。他认为当前水泥市场仍在探底过程中,但下行空间不大,而市场低位运行并不是一件坏事,是产业又一次重新思考、总结、发展的契机,水泥企业在发展中“登高望远”、“稳中求变”。
    就下面问题刘总和资本市场分析师进行了研讨:
    1.今年全国水泥市场的价格走势?
    2.水泥价格下滑幅度如此大的原因是什么?
    3.如您所言,今年水泥价格下滑是由于产能过剩在市场的积聚反应。那您是如何看待产能过剩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4.水泥价格从高位回落,各方均在期盼市场底部回归,您认为目前水泥市场是否已经到了触底反弹的时候?
    5.您是如何看待当前水泥产业所处的低谷?
    6.在低谷中更加考验企业的竞争力,也是成就企业辉煌的契机。那您是怎样评价海螺和中建材的?
 
    问:今年全国水泥行业的价格走势?
    答:根据数字水泥今年的价格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份,价格已经回到了2008年水平。从价格来看,6个地区除了东北价格是上升的(下降的动能在6月份已有苗头),其它都是大幅下降,从下降幅度看,全国平均下降20%,华东地区下降幅度最大,30%,其次是中南。
     上半年市场走势已经非常明了,在经济下滑的大宏观背景下,由于水泥产能仍在高位释放过程中,在双向作用下市价格急剧下跌,导致产业利润缩水。大家开始逐步切身体验到产能过剩对水泥产业带来的巨大伤害,而且仍在持续过程中。
问:水泥价格下滑幅度如此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们从2008年开始回顾,当年国家经济曾经一度出现过需求下行轨迹,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出台4万亿救市计划,使需求下行急刹车并转向大幅上扬。巨大的水泥需求空间激发了投资水泥的热情,谁都不愿放刚这一难得市场机遇,所有大企业都加大了投资力度,中小企业也不示弱,借钱也要上线。前所未有的经济拉动激发了投资水泥的热情,谁也没有顾及一旦需求下滑会发生什么,需求与投资两条线都处于上行通道,而且还有几年的好光景?我清楚记地记得,当时被称为经济界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就对投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已不在经济界主流的他已经是言轻语微了。
     针对水泥大规模投资、持续投资、高位投资造成水泥工业产能过剩的局面,2009年国家下达38号文,意在通过行政干预解决市场产能过剩问题。然而在市场上并未奏效,事实上正相反,投资者们都把这一文件当作最后的晚餐,建线扩大市场规模者有之,把建线作为投资者有之,更有甚者倒卖批文者有之……本是要刹车,但实际结果只是踩了一下油门,接下来的是连续几年空前高涨的高位投资。是什么动力让水泥投资有这么高的热情?很清楚,4万亿还在作用,市场需求还在高位。
    对这种情况很多人士认识不足,更多人乐观地认为:由于每年新增产能递减,市场的供需边际关系是每年改善的,今后一年比一年好。数字水泥在2010年就认为:产能对市场的冲击不能简单的看当年新增产能,而要看累计产能。2010年已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随后每年的新增供给尽管在减少,但是累计产能的增长仍大大超出了需求的增长,而且是向全局性发展,区域间水泥互相分解市场压力的能力越来越小。进入“十二五”以后,产能对市场的冲击是一年比一年严重,将对水泥产业业提出巨大挑战。
    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早在几年前,大家就已经看到了产能过剩的压力,然而2008年底的4万亿投资、2010年底的限电、2011年的企业限产(尤其是旺季限产),一方面使需求在短时期内迅猛爆发,另一方面从政策和企业行为方面抑制了产能的发挥,造成了市场水泥供给不足,改变了供需关系,水泥价格迅速大幅从低谷拉升反弹。
    然而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水泥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极度转换:4万亿这座三年形成的小高峰,在2011年走完了从上升到下降的过程,需求单边下行,而从政策方面的限电因素已不可能再复制,企业限产的信心在需求下行中动摇,长期累积过剩的产能在今年新增产能的催生下,如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直接冲击了价格底线和市场,“供给放大+集中释放+需求放缓+互信丧失”,极大地改写了市场供需关系。
产能过剩问题是水泥行业是早有认识的,只是没想到会对产业造成如此急剧的影响,以致这次水泥行业价格出现全国性大幅下滑。
    数字水泥近期的京津冀调研是最好的一个佐证。保定、承德在这一两年内突飞猛进,建起了几百万吨的产能规模,等于再建了个生产基地,然而市场上增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造成了流向的变化,由缺口水泥变成输出区。这种流向的变化放大了对价格的杀伤力,比如京津冀水泥往东北“杀价”——早前数字水泥就已有预言东北价格必然下滑,并就此向东北企业发出信号,避免重蹈华东地区的覆辙!然而东北地区水泥价格不降反升,与京津冀价差在150元/吨以上,这种价格高位不可能顶住,在调研过程中已经看到,河北的产能已不是在本地分解,而开始在东北方向找出路。
问:如您所言,今年水泥价格下滑是由于产能过剩在行业的积聚反应。那您是如何看待产能过剩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答:针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水泥行业早有所警示: 2003年国家下发《国务院103号文》,针对当时是局部地区出现产能过剩,应该说是有效的。然而,当时新型干法水泥建设正在快速发展中,若银行真是切断贷款,新型干法水泥工业就难以发展,所以行业通过同政府进行沟通、联手,最后推出60家重点支持水泥企业,支持新型干法水泥发展,扶优大企业集团,解决了当时的融资问题。2009年9月30日,国家又下发了38号文,这个文件的严厉程度实际上超过103号文。
    我曾对资本市场发问“为什么水泥产业已经这么过剩了,你们还看好并投资?”他们回答很经典:“产能过剩并不是水泥产业的专利,全国其他产业都出现过剩问题。然而资本不是跟着产能过剩走,而是跟着利润走,水泥产业有利润、重组有成绩,我们看好水泥产业的未来。”
    这一语道破了资本逐利的本质,他们正是看到了水泥产业仍是有利可图。困难是在市场的周期中必然都会遇到的,而非水泥产业所专有的,尤其当前整个国家经济高成长的时代或将结束,包括水泥在内的很多产业都面临着过剩产能释放问题。
问:水泥行业从高位回落,各方均在期盼市场底部回归,您认为目前水泥市场是否已经到了触底反弹的时候?
    答:根据数字水泥掌握的数据,从已有产能情况来看,有些地区限产,有些地区由于需求不足停产,产能都并没有全部在释放,同时还有新增产能在陆续投产,今年仍然还在一个产能释放高位,到明年基本能够释放完(充分必要条件,不再批线),产能还处于逐步释放过程中,在已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新增的产能将加重对市场的冲击,供需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更谈不上好转。
    今年四季度,水泥产业有两个利好:一是传统的季节旺季,二是出台的政策可能在下半年见效,应该说供需关系会有所缓和。但我认为也只是有缓和,并不是向好转。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二季度供需关系也远远要好于第一季度,却也没挽回价格节节下滑的局面,这是为什么?关键在于供需关系趋于好转的情况下,企业更希望是放量!我们在调研时也看到,现在很多水泥企业不仅是放量走货,甚至是前几年的赊账问题又出现,卷土重来。对一些企业来说,赊账是为了赎买未来市场,保自己的生存,不赊账意味着即刻出局。
    我个人认为,水泥价格还在探底的过程中,但下探空间已经不大,即使最差的情况下也不会超过10%。即使到达底部后,也会在底部运行一段时期,这取决于需求的增长空间,但下些“毛毛雨”对拉升市场是无济于事的。
问:您是如何看待当前水泥产行业所处的低谷?
    答:市场有起有落的,这是发展的规律。从前三十年的数据分析,水泥产业基本的周期规律是五年好五年差,而近十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拉动下,水泥产业连续大跨步发展了十年,这辉煌的十年,我们看到了产业的进步、产业的收益。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经济的放缓或使水泥产业的高成长期也将过去,如何解决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已经不只是水泥行业的重要课题,也是煤炭、钢铁等相关行业的重要课题,也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课题。
    我认为,市场好的时期,做大自己、追逐盈利是所有企业的目的;市场不好时,才恰恰是最残酷的优胜劣汰时刻,才是市场整合、结构调整的阶段。与2004年华东市场下滑海螺开辟华南市场不同,当时还有很多待开发的市场。然而目前随着全局性的产能过剩,出路少了,就更加剧了内部的消耗、内部的竞争。无论并购、挤压、还是淘汰,这些手段都会展开,实际上今年上半年水泥市场已经处在一个开放的、充分竞争的格局,企业都在努力寻求生存空间。
    把问题看透并不意味着悲观,关键要有解决办法,或者说是向解决方向方面进行探索。水泥工业在经历“十五”期间淘汰落后的困惑、成本的困惑,“十一五”资金的困惑,取得了水泥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十二五”大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眼界要远远高于“十五”、 “十一五”期间,视野更宽泛了,涉及区域更多了。当前的市场低谷,实际上又给有志者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定会有胜出者。
    问:在低谷中更加考验企业的竞争力,也是成就企业辉煌的契机。那您是怎样评价海螺和中国建材的?
    答:海螺和中建材已成为引领水泥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两家企业在“十五”、“十一五”的突出表现受到全球水泥工业的瞩目。“十二五”,面对市场风向突变,我们看到海螺和中建材在市场上都有各自的表现:
    海螺:华东水泥价格的一路下跌,我们不仅没有看到海螺的颓势,相反却更凸显了强势企业风范,在下滑市场中重新找回市场的感觉。一方面,海螺在成本方面具有公认优势,在此轮的价格下滑中,愈发显现海螺在成本上的优势,在今后市场运作将更有弹性。另一方面,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海螺新增产能如期投产达标,成功获取了市场份额,3条12000 t/d生产线代表了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各项指标都好于以往的生产线,不仅规模大,而且技术含量高。海螺此番表现是强势企业抓住市场起伏的命脉,商场上有句名言:让利不让市,海螺不仅是做到了而且超出了。清楚的看出海螺在市场上的策略 —— 规避市场现实风险,获取未来市场主动,祈望的不在是单纯的价格、利润,重要的是市场份额。
    中建材:中建材进入水泥业有其历史背景,自2007年开始大规模发力,确立了在我国水泥工业的引导地位。他的成功,一方面是它对市场独树一帜的理解——不是把单个企业的成本作为发展的最核心要素,而是强调对市场整体的供需控制,并通过自身快速发展的规模优势影响市场,影响周边企业,通过控制产能的发挥使被低估的水泥价值回归。另一方面,中建材将整个政策、经济融入企业发展的血液之中,在过去的2008年国家4万亿投资、2010年限电政策,中建材是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实际上中建材对长三角市场价格回调是早有预期和准备的,当时中建材对市场的引导和作用力还不够,但在把握大势上有自己独到见地,顺势借助了“政策东风”成就了自身。在经历了几年发展壮大的中建材已颇具实力,承受低谷市场的磨砺,继续朝自己的发展目标推进,坚定地等待市场的回暖。
    可以说,海螺和中国建材的战略并没有发生方向性的变化,都是按自己的优势在出牌,市场风格泾渭分明。
    然而,2012年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国家经济下行导致需求放缓,从煤炭、电力的需求就可以直观反映:煤炭价格半年下跌近两成,贸易商低价“割肉”进行出货,全球最大的煤炭港秦皇岛积压了史上最多的煤……预计未来煤炭价格将继续寻底,煤炭价格”十年黄金”时代或以终结;1~5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14,1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同比11.7%的增速,大幅回落了7.9个百分点。
    在市场下滑之时,需要的是忍耐,等待时机,“十五”初期大家都在谈海螺要为资金链和人才付出代价,“十一五”初期,大家都认为中建材要被市场所拖垮,然而这两个企业恰恰都是在不被看好的背景下脱颖而出。此次经济下滑又为强势企业带来了机遇,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机会。
    香港回归十五周年,胡锦涛主席向特区提出了“依法治港、精诚团结、勤政为民、登高望远”,所谓的“登高望远”,意即把香港的发展与国家和世界发展大趋势联系起来提升竞争力,而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在谈到香港未来发展时也提出“行之正道,稳中求变”,解决香港过去一段时间累积的问题。当前,我国已在调整政策,但幅度多大、影响力度多大,都还难以定论,大势中,或许水泥企业发展可以分别借用“登高望远”、“稳中求变”八个字,并赋予行业的意义:
    ── 登高望远,面对大环境变化,跟紧国内产业形势、市场形势,放远、放宽自身的策略眼光;
    ──稳中求变,肯定过去十年产业辉煌和企业成就的基础上,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调整方向应对市场环境带来的变化。
国际水泥产业也是几经沉浮,经历了从高速发展到成熟市场的历程,迎来了目前世界水泥市场的格局,造就出几大国际水泥大鳄,中国水泥产业也在朝这一方向推进。
责任编辑:manager
top
龙8 - long8 (国际)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