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3月底,审计抽查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5个新增投资项目,中央投资资金平均到位率为94%,但其中有的项目按工程进度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仅为48%。 从审计署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当前投资增长中隐藏的两大风险:一是有些地方政府虽然争取到项目,但苦于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不足,致使项目进展缓慢,影响了中央投资的效率;二是部分中央投资闲置,在地方财政监察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存在被挪用的可能。 两大风险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并且在现实中苗头已显。在一次全国财政系统召开的内部会议上,一名中部地区的地方财政专员就描述了他的困惑:该省某县争取到了一个大型水电站项目,中央资金已经到位,但由于需要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相当于该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地方实在无力承担,项目圈了地,但是不能按计划开工。与此同时,该县财政支出捉襟见肘,地方政府有极强的冲动把中央资金先用到别处,给负责监督中央投资资金运用的地方财政专员造成了很大压力。 这位地方财政专员的困惑并非个案,审计署在报告中就指出,“一些项目已到位资金闲置,还有个别地方虚报到位配套资金和工程进度,个别项目用新增投资偿还以前年度拖欠的工程款,没有形成新的实物工作量。” 上述风险究其根源,在于地方财力严重不足,且短期内难有改观。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了11.1%,一季度地方税收同比下降了1.4%,出现了多年未遇的低增长态势。此外,房地产市场萧条,往日火暴的土地交易日渐冷清,使得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主的预算外收入大幅缩水。 考虑到地方政府的难处,国家发改委日前指出,4万亿投资中地方配套的28200亿元,可以来自于地方财政预算,中央代发地方债、政策性贷款、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银行贷款以及吸引民间投资等。 此外,4月末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下调11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压力,有利于地方政府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 相信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基建为主的大部分经营性项目,其配套资金问题会很快解决。 有难度的是商业银行和民间投资不愿意参与的一些地方公益性项目,从目前情况看,“地方城投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都无法或不愿意惠及公益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将主要依靠地方财政预算、地方债和政策性贷款可以作为补充。 迄今为止,财政部已先后代理23个省发行26期地方债,共筹资1118亿元。但总额2000亿元的地方债盘子太小,分解到各省也就几十亿的规模,难以解渴。而以政策性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还需配套政策支持。 因此有专家建议,在目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修改预算,扩大赤字,增加地方债规模。同时,支持4万亿投资配套的资本金贷款办法也需尽快出台。否则,房地产市场一旦回暖,地方政府又将走回依靠“土地财政”的老路,那样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群众居住水平的改善都将带来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