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水泥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来源:经济日报
在许多城市,曾经满载着袋装水泥飞奔的卡车已经难觅踪迹;在不少建筑工地,往日粉尘飞扬的情景正在明显减少。
随着我国水泥散装化步伐的加快和推广力度的加大,一个清洁、节能、更有效的水泥建筑市场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一)
水泥散装化在我国起步较早,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推广。商务部商贸服务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化的散装水泥产、运、储、用等环节构成的产业和技术链已初具规模,并且逐步形成了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散装水泥发展格局。
供应量是衡量散装水泥发展的直接标准。据商务部统计,到去年末,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已达到6.36亿吨,全国平均散装率达到45.82%。与此同时,散装水泥物流设施设备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全国散装水泥综合运输能力达6.4亿吨,综合发放能力6.07亿吨,分别比“十五”初期的2001年增长了352%和252%。在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近5000家,去年销售散装水泥1.07亿吨。
2004年,商务部会同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目前全国混凝土“禁现”城市已达到300多个,全国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6亿多立方米,已建立规模化的现代混凝土生产企业近3000家;集中使用散装水泥达到2亿多吨,占散装水泥总使用量的37%。
2007年6月6日,商务部等6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目前全国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预拌砂浆罐车200多辆,移动筒仓700多个,在一些砂浆“禁现”城市,预拌砂浆供应链已现雏形。
坚持不懈推广水泥散装化,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河南郑西铁路客运专线,仅三门峡段就使用散装水泥63万吨,由此节约标准煤4914吨,节约包装纸3780吨,创造社会综合经济效益2835万元。据监测统计,1978年至2008年,全国累计生产散装水泥37.42亿吨,可节约标准煤8600万吨、减少粉尘排放37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亿多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3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684亿元。
(二)
虽然散装水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商务部商贸服务司认为,目前散装水泥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总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具体来看,我国水泥散装率还不高。据介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泥生产和消费国,但去年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只有45.8%,与平均70%的散装化要求和发达国家90%以上的散装化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也不平衡,虽然近几年散装水泥区域发展差异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但是东快西慢的不协调发展格局仍没有根本改观。去年,我国东部平均水泥散装率达到56.79%,而西部只有33.28%。
另外,农村散装水泥发展还是薄弱环节。据了解,我国农村水泥使用量约占全国的40%,目前水泥使用仍是以袋装为主,散装水泥使用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7.7%,使用率不到20%。全国预拌混凝土供应量为6.24亿立方米,农村仅为0.68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0.9%。
对此,专家提出,推广散装水泥对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水泥是高耗能产品,袋装水泥运输过程破损率极高,所到之处扬尘弥漫;在使用环节,现场搅拌普通砂浆时,数量庞大的水泥纸制包装袋消耗掉大量能源;现场搅拌混凝土时,撒落的袋装水泥约5%会进入大气层污染空气,而且是由人工直接操作,容易造成搅拌不均匀,混凝土强度质量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刻不容缓。
(三)
如何进一步加大水泥散装化力度?商务部商贸服务司提出,发展散装水泥涉及生产、装备制造、流通、使用、管理、监督等一系列环节,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散装水泥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当前要继续发挥政策推动作用,利用国家宏观政策和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用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同时抓好城市“禁现”和农村“推散”工作。
针对城市“禁现”不严格的现象,要综合利用法规、行政和市场手段。总体上看,目前“禁现”工作在大城市比较理想,而中小城市往往措施不力,有的甚至没有开展。对此,专家建议,要制定预拌混凝土的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禁现”目标,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设立、改建和扩建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要求,必须符合预拌混凝土的发展规划和布点方案的要求。据介绍,一些城市特别是第一批启动“禁现”的10个城市,都已经采取了相应技术措施,北京、广州等地还将“禁现”工作的监督检查细化到文明施工、施工单位和施工监理资信管理等具体环节,提高了企业使用预拌砂浆的自觉性。
农村“推散”工作要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据了解,目前各地通过示范带动、专项资金引导支持,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建设已取得明显效果。2007年,各地共投入散装水泥专项资金2185.90万元,引导新建销售点1018家,新增固定罐859个、移动罐3070个。